本章内容为《佛说四十二章经》断绝求的全文阅读页
混混小说网
混混小说网 架空小说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灵异小说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乡村小说 网游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热门小说 重返乐园
小说排行榜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穿越小说 同人小说 重生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短篇文学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全本小说 畸爱博士
好看的小说 天才相师 步步惊心 盛世嫡妃 庶女有毒 亿万老婆 锦衣夜行 步步生莲 异世邪君 武动乾坤 一柱擎天 九阴九阳 天才狂妃 百炼成仙 超级保镖
混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4927 
上一章   断欲绝求    下一章 ( → )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面第一章讲出家与证果,本章及第三章,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出了家以后,应该怎么样修持,这两章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佛言”就是佛告诉我们。
  “出家沙门”我上次已经说过,本经最主要的听众(当机众),是出家人,当然也包括了在家的居士。在这个地方,一个出家沙门,做一个出家人,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应该要怎么样修学呢?
  我们出了家,做一个沙门,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断,是望,简单地说,是希望的意思。在佛教唯识学上,是五十一个心所之一。
  什么是心所?据佛教的心理学唯识学说,我们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叫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心王,这八个心王以外,还有属于心王所统管的、所有的,是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五十一种作用,是其中的一个。
  在佛学上,分为三类:
  一、善:好的希望,好象我们现在动了一个念头,感觉到人生太痛苦了,我们要修行,要了生死;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尽量做好的事情,自利利人;所有的坏事,损害他人的事,都不要去做了。有这么一个希望的话,就是善,好的望了。
  二、恶:从善的反面来说,假如我们时时刻刻生起贪心,或者害人的心理,就是我们的望当中,渗杂了损人利己的成份,有了这样的念头,不管贪心也好, 心也好,都是属于恶,不好的望。
  三、无记:是中庸,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望,因此称为无记。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讲到善与恶,无记却往往被忽略了。无记,可说是任运而行,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状态。只因这种心念非常微细,不容易给我们觉察罢了。
  “断”就是要把恶和不善不恶的无记望断除,当然,好的一定要保留。
  讲到望,佛学中有所谓五,五种的望,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与外境五尘相应而生起的:外境,称为尘境,五尘是:、声、香、味、触。五尘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接触(相应)时,我们的眼睛,所面对的是形状、颜色;耳朵,是听声音的;鼻子,是嗅香味的;舌头,是尝滋味的;身体,是用来感触的。当眼耳鼻舌身,对待着声香味触五尘,会有五种的望产生。
  当眼睛对着外面的尘时,一切形形的物质(),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譬如看到兰花非常的漂亮、清雅,就想多看它几眼;反过来说,要是看到丑陋的,就不屑一顾,这就是五之一,眼睛要看好的。耳朵也喜欢听好的声音,鼻子要嗅好的气味,舌头要尝可口的食品饮料,我们身体所感触到的,希望它是很舒服的,要是糙,让我们痛苦的,就排拒了它,要是按摩,让我们舒适的触觉,总是很喜欢的。眼耳鼻舌身五,对五尘所希望,所要求的是这些。这种爱,本来是无记,可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贪和 的念头,起了种种好恶的分别,变成为不善了。
  二、与内心的五相应而生起的:五,(钱)财、)、名(誉)、(饮)食、睡(眠)。有两句成语连在一起警惕大家:“财名食睡,地狱五条。”要是我们对五贪得无厌,尽量地追求,尽量地足我们的望,得不到足时,往往想尽了方法,不择任何手段地做了种种不好的勾当,结果,财名食睡让我们堕落了,堕到地狱里面去,因此,这五是五个堕入地狱的根本因素。我们起心动念,日常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都要非常谨慎,才不会造恶。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我们的依报,叫界,是从五而得名的。试看,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就是在五中打滚的,五,如果不能断除,我们就不能超出界。因此,本经一开始就要“断念要把它断除,才可以超出界。
  “去爱”断除望以后,进一步,我们的爱念也要把它去除。爱,是爱着,是个念头。时时刻刻都放不下,舍不掉,称为爱着。爱比更厉害,只是五十一个心所其中的一个心理状态,而爱属于根本烦恼中的一个大罪魁,是贪的别名。
  念佛的人常常说,如果我们念佛不专心,就没有办法生到西方去。“爱不重不生娑婆”呀,我们为什么会生到娑婆世界来呢?根本的因素就是“爱”就因为“爱着”太重了,才在生死轮回里面转不停。
  “”只限于界众生的心理活动,而“爱”则是通于界、界和无界,三界都有“爱”活动的范围,譬如说,我们爱静坐参禅,希望生到无想天,或者初禅天、二禅天。你认为定的境界很好,就爱着了,不想再求上进,这也是种爱念,可见爱的心理状态,是三界众生都有的。
  做一个出家的沙门,首先必须断去爱,就是每一个学佛的,如果希望获得幸福的生活与安宁的心境,在学佛的路程当中,这一种修持是少不了的。以五来说吧,谁不爱钱财?不过,学佛以后,就应当看淡一点。谁不爱名?但必须“实至名归”啊!应该得的名誉是可以的,要是沽名钓誉,就要不得了。再说,关于男女关系,我们打开报纸,许许多多的凶杀案、不幸事件,都是从引起的。因此,学佛对与爱能够看淡,能够控制,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幸福、向上。不一定说做一个出家的沙门,才要断去爱,我们学佛根本的目的,就是在这个地方,多多少少都要去做一点。
  “识自心源”把爱断除了以后,要用什么功呢?向我们的心源下功夫。源,是水的源头,也就是木的根本,俗语说:“木本水源”树木它有一个,水也有个源。心源,就是我们真心的一个源头,也就是我们的佛、本,对我们的本来面目,应该要认识它,这有赖于下修持功夫了。
  “达佛深理”对于佛陀所讲的各种甚深微妙的道理,我们要能够通达了解,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个道理。
  “悟无为法”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因此,《金刚经》说有为法象我们做梦一样,或者象影子,象水、空中的闪电,都是不实在的,也都是无常的。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
  所以,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也就是真如佛。这个真如佛,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为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真如佛,它,在现在凡夫的地位,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佛教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说:每一个众生,都具备了真如佛,只是我们在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嘛,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在《法华经》中,有个“怀珠作丐”的譬喻,话说有一个乞丐,每天在外面向人家要饭,却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一颗无价宝珠,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他:“你不要每天这样了,你自己有无价宝在身上。”我们的真如佛,也是这样,是本有的,并不是人家给我们的。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大家都有个望,都要追求我们自己所理想、所希望的身外之物,心中蠢蠢动,产生了占有,得不到时,形成了人生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你也要求,他也要求,望是永远无止境的,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平常有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在现实社会当中,为什么要低声下气,巴结人家呢?大部份都是有求于人;“无则刚”一个人假使到了无求的话,他的品德就提高了,可以超然物外,人家也会尊重他,自己也不会有烦恼与痛苦了。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我附带把它提出。
  话说回来“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一种宝贝。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你要是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释迦牟尼佛告诉在座的出家人,必须了解,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要知道,法,只是个譬喻,它好象一个“筏”现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轮船,古时候,都是用竹子或木头编结起来的筏,叫木筏或竹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并没有用了。你不能说,我过河时需要这个渡船,过了河以后,还要把它背着走,不需要的!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当我们要过这条河的时候,需要摆渡,需要木筏,但当我们已经登上了彼岸,什么好的船、木筏,我们都不需要了。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结,所谓“解不开的结”“心有千千结”这许多的结,就是烦恼。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精神)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象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真实的本),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老实说,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真空佛,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象前面我们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但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道。这是最高的,也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我们这现状之下,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
  道家老子对道的解释是:“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什么叫做道呢?不可以一时一刻地离开它的,可以离开的话,就不称为道了。因为经文讲到道,我就借用古书上这句话,来说明要学佛道,必须时时刻刻依着佛法去修持,才不会出轨,也才有希望成菩萨成佛。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把五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 wWW.hUnHunXs.cOm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混混小说网发布的作品佛说四十二章经转载于互联网,作者是佚名,旨在提供书友阅读参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收到反馈我们会将相关稿件删除处理,因为本站编辑人手有限,感谢各位的包容与支持!